浏阳大瑶镇:“数融乡韵”实践团助力浏阳夏布非遗数字化传承

千年传承韵,夏布焕生机。为守护非遗瑰宝,激活传统技艺的当代活力,7月,湖南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“数融乡韵”实践团赴浏阳市大瑶镇杨花村杨花书院,专访夏布手艺人、书院管理员刘亚明,以数字技术为桥,深入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的制作工艺与传承现状,为这项千年技艺的活态传承注入新动力。
经纬交织,解码乡土技艺精髓
“我们杨花夏布的魂,全在这‘三腰式’织法里。”刘亚明展示着手中的夏布,并向实践团详细讲解了杨花夏布的精髓,其独特品质源于本地老品种苎麻纤维的韧长均匀,以及传承百年的核心工艺——“三腰式”织法。
“腰力稳,经纬匀,布才有魂。”刘亚明说。夏布以其“轻如蝉翼、薄如宣纸、平如水镜、细如罗绢”的质感著称,兼具吸湿透气、除臭抑菌等实用功效。从苎麻到成布需历经数十道工序,其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汉代,承载着杨花人对土地与手艺的世代敬重。
实践团成员围在织布机旁,看着经纬线在刘亚明手中穿梭交织,不禁感叹传统工艺的精妙。“绩纱时要均匀用力,织布得稳住腰力,稍有偏差,布面就不平整了。” 刘亚明手把手指导学生体验基础工序,让大家在实践中触摸非遗的温度。
体验赋能,探索活态传承新路
面对非遗传承的挑战,杨花书院探索出“展示参观+作坊体验+产品互动”的创新模式。据刘亚明介绍,游客在此可系统了解苎麻成布的全过程,亲手体验绩纱与基础织布操作,并接触夏布手帕、茶垫等衍生品。
“不少人带走产品,成了‘夏布粉丝’。” 刘亚明笑着说道。这种体验式销售成效显著。2023年,依托书院承接的团建活动,仅香包体验就达到2000多人。村内成立的夏布工艺专业合作社培养了10余名兼职“绣娘”,为手艺人提供了稳定收入来源,并对接村附近贫困户22户,平均为每户年收入增收3000元左右,实现了技艺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
“我们修缮了夏布织布作坊、建设了产品展示馆,让老手艺有了展示空间;文化机构也来到这里拍摄纪录片、举办非遗活动,有效提升了杨花夏布的知名度。”刘亚明说到这,神情间满是自豪。
非遗传承离不开政策与社会力量的支持。这些举措不仅拓宽了手艺人的视野,使其能更好地对接现代需求,也吸引了更多公众关注、学习和购买夏布产品,为这项传统技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。
数字续脉,青年赋能千年技艺
展望未来,刘亚明期待借助电商、直播等渠道拓宽市场,并寻求与设计师合作,将夏布创新应用于箱包、时装等现代产品领域。
湖南工商大学“数融乡韵”实践团积极响应,计划延续团队在VR数字地图领域的技术积累,运用全景技术精准记录“三腰式”织法的核心工艺节点,并制作短视频完整呈现苎麻从种植到成布的全流程,为杨花夏布建立一份系统的“数字档案”。
“我们要把每一个工艺细节都精准留存,让千年技艺‘看得见、学得到、传得下去’。” 实践团成员说。刘亚明对青年学子的参与充满信心,认为这股创新力量将助力千年夏布绽放新活力。
接下来,湖南工商大学“数融乡韵”实践团将继续以非遗传承为抓手,创新保护形式,深化协作内涵,让文化传承更有活力、传统技艺更具生命力。( 李敏骅 易芳羽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